日报记者韩丹东实习生关楚瑜
调查动机
2021年3月,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8个新职业,其中“碳排放管理员”被列入职业序列。一时间,网络上各种“碳排放管理者”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
近日,中国国培网发布声明称,部分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碳排放”相关培训,在网络媒体宣传中盗用“中国国培网”的名称和品牌,在学员报名群里夸大上岗必备证书有效期等虚假宣传内容。培训是《培训证书》,不是必备证书或者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请广大网友和学员认真甄别,做好防范,避免上当受骗。
为了揭露“碳排放”培训市场的乱象,警示学员避免上当受骗,《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还在碳排放管理上花钱?现在可以免费学习,只有200名学生,考试合格后可以领取2000元到3000元的补贴。学历不限,专业不限,市场人才紧缺。点击下面的链接报名吧!”这是一则碳排放管理者的广告,《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
记者发现,目前并没有“碳排放管理员”这一职业,只有2021年3月被纳入职业分类仪式的“碳排放管理员”。但随着“双碳政策”的实施,碳排放管理师的证书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大行其道,相关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不少考生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投诉称,一些培训机构在推广“碳排放管理师”培训班时,声称自己通过了考试套餐,获得了一次性高级证书,获得证书后可以兼职或全职工作,甚至给出“获得证书可获得数万元挂靠费”的承诺,在考生缴费或参加考试后便失去联系。
故意夸大证书的有效性
吸引考生付费报名。
记者用“碳排放管理师注册”在网上搜索,发现大量培训机构投放的广告,大部分都是1000元起步。记者随机点开几个链接进入相关网页,发现这些网页都在显著位置标注了含有“新职业”、“人才荒”、“月薪3W”、“含金量高”等字样的标语。
根据某广告页面上的联系方式,记者成功添加了教育公司李老师的社交账号。在询问了记者的学历后,李老师开始极力推荐报考“碳排放管理师(职业)技能证书”,并介绍了该证书的优势。
“考试合格后,某培训网会颁发碳排放管理师(职业)技能证书,可作为持证人就业和企名网考核的重要参考。目前市场缺口500万人,8000家企业需要证书,是目前最朝阳的行业证书。我公司可以推荐到XXX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等公司兼职。”李先生表示,碳排放管理师证书是进入电力、钢铁、造纸等八大排放控制行业的敲门砖。他去相关企业和公司应聘了一份年薪15万的全职工作。兼职挂靠的年收入能达到三六万元。
随后,记者联系了XX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的HR女士,确认持证人是否可以给公司打电话。李女士回答,“我没听说过这个,公司现在也没有任何与碳排放相关的岗位要求。”
此外,李先生最近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称,“不用担心碳排放管理者能不能兼职。”图为2022年1月5日某网站首页截图,两条新闻用红框标注:两家石化e碳排放兼职年薪
采访中,记者还根据广告添加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招生办的孟主任是“好朋友”。为了吸引记者报考某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碳排放管理师(专业)技能证书”,孟主任反复强调:“我们会推荐8至12家附近的就业或兼职挂靠单位供您选择。你的证书还没考的时候,我们学校就已经签了你证书的兼职租赁合同了。”
后来他还给记者发了两张转账截图。一个备注是“陈伟一年兼职碳排放管理师费用,共计https://www.zhucesz.com/万元”,另一个备注是两年兼职碳排放管理师费用,共计1万元。随后几天,孟主任不断发语音催促记者报名,价格从最初的3500元降到了1300元。
记者从一家专业培训机构线下了解到,是否拥有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并不是碳管理的准入条件,其性质也不是资格证书,而是一般的培训证书。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宣传可以安排兼职挂靠,可以领取补贴,都是假的,挂靠本身也是违法的。
培训机构鱼龙混杂。
交款后,杳无音信。
记者搜索发现,不少考生在网络投诉平台上投诉称,在寻找培训机构的过程中涉嫌被骗。交了学费后,培训机构失联了。
来自新疆乌市的陈嘉(化名)在刷一个短视频平台时,无意中刷到了一个博主分析碳排放管理师就业前景的短视频,她萌生了应聘“碳排放管理师”的想法。
在这段短视频下,一位网友评论说,自己通过了北京某教育科技公司的考试报名,已经通过了考试,获得了一份成功的工作。根据网友留下的联系方式,加了公司的张老师为“好友”。
张老师告诉,拿到这个证书对她以后的兼职和就业有很大帮助,收入也很可观。组织也可以推荐她的关联公司。陈嘉非常兴奋,她向公司支付了3500元的费用,其中包括500元的审计费和3000元的碳排放经理申请费。
培训结束后,该公司培训老师再次联系陈嘉,称“机构教务部接到企业通知,目前所有兼职使用的证书都需要一名碳排放管理师和一名碳排放交易员使用。今天集团报道碳排放权操盘手可以免试,证书将直接对接兼职企业。兼职费用不低于3万元,直接签三年合同。”
陈嘉问他可以在哪个公司兼职,对方说这是商业秘密。经过讨价还价,对方同意陈家贤支付申请碳排放权交易人费用的一半,即1500元。网上刷单培训和网上考试结束后,陈嘉没有等到任何可以签约的信息。对方一味要求她补齐剩下的1500元。
这时,陈嘉觉得自己可能被骗了。她去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该机构,发现了很多类似的投诉记录。陈嘉联系了对方要求退款,否则他将报警。对方说“我们都在正常经营,不怕你去报警”,然后就“黑”了陈嘉。
无独有偶,河北石家庄的李林也有类似经历。目前从事与天然气相关的工作,为了职业发展,他选择了报考碳排放管理师证书。
此前,李林在网上看到一个链接,应聘北京某在线教育科技公司的碳排放经理,于是主动添加了该机构老师的社交账号。对方询问了李林的相关信息,然后给他发了一个付款回执码。李林向该机构缴纳了3800元报名费。
然而,去年12月28日,在参加了一次网上考试后,机构老师失联了。李林发没有回复新闻,也没有接电话。
记者在第三张上看到
记者在某求职网站输入“碳排放管理员”,发现该职位并未出现。输入“碳排放”,出现“碳中和研究员”、“碳排放顾问”等相关招聘岗位,但招聘要求中并未注明需要碳排放管理师证书。
以“碳中和研究员”为例,月薪2-3万元。要求应聘者具有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气候变化、环境、能源、经济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教育背景。
记者了解到,目前,“碳排放管理师”的职业建设体系还在规划中。目前国家还没有公布其职业准入资格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尽力取消不必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因此取消了大量审批准入的资格审查。”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表示,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只是一个培训证书。考生不要盲目迷信甚至抱有侥幸心理。他们认为考了这个证就有了从事该行业的敲门砖,还是要理性报考。
“考生在报名前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比如查看培训企业的相关资质证书,通过各种信息判断培训企业是皮包公司还是诈骗公司。”孟强建议,对于涉嫌夸大宣传、欺骗考生甚至卷款跑路的培训机构,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公安机关接到报案线索后要积极介入,加强治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贵州信睿律师事务所的吴建议,如果考生认为自己被骗,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投诉。或者根据合同和转账凭证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学生交了学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可以要求对方退款或者赔偿损失、违约金。如果涉及金额比较大,涉及人数比较多,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指控其诈骗。
吴提醒大家不要跟风报考,要自己鉴别证书含金量有多少,是否适合自己;学会鉴别和辨别培训机构是否正规。报名的时候一定要签合同。签订合同时,要审核对方资质,保留转账凭证;一旦发现任何不当或受骗情况,应立即报案并固定证据,寻求司法途径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