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输入企业名称,获取工商信息、社保公积金、红黑榜、司法案件执行等信息……在上线试运行约2个月的长三角信用链平台,开立查询账户的金融机构在企业授权下,可快速获取三省一市异地企业信用报告。
目前,这一共享互通模式已在杭州、上海、南京、苏州、安徽、泰州、宿迁、常州等地落地。依托于此,企业即使身处异地,也能获得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城市不断融合,企业日益互联互通。助力融合,金融的作用如何发挥?信用信息的整合,为信息互通搭建了“高速路”。
金融科技赋能
异地信息共享
15万信用贷款额度被“收回”。前不久,杭州一家餐饮店老板李佳第一次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给自主创业带来的好处。
此前,线下扫码支付收款积累的信用,让李佳从网商银行获得了15万元信用贷款。在贷后监控过程中,网商银行发现李家在安徽有行政处罚等负面信息,但无法获取明细。为确保资金安全,暂停了这笔授信的使用。
如果在过去,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如今,网商银行依托长三角征信链,查询了李家在安徽、浙江等地的征信数据,发现一个月前贷后监测显示的负面信息已经解决,于是决定恢复其授信额度。
长三角征信链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由长三角征信机构联盟建立的。目前,浙江省共有杭州市征信有限公司、浙江汇信科技有限公司两家机构。
去年6月10日,杭州征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汇信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发起成立长三角征信机构联盟,探索推动信用信息跨区域开发利用和配置。优化长远
三角信用环境,提升长三角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之前,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企业信用信息都是‘孤岛',信用数据不互通。银行要给异地企业贷款,很难找到税务、社保等企业信用数据。”杭州市征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长三角征信链,数据可以通过长三角征信机构异地查询、互联互通,银行给异地企业贷款也方便多了。
依托区块链技术,长三角信用链上的信用查询记录、授权信息、授权凭证、信用数据可信可追溯。在有效授权下,上链征信机构可以实现异地信息共享。这不仅可以拓宽数据渠道、节约数据采集成本、拓展合作空间,还可以为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务和征信产品。
上行报告789万余条
银行异地贷款有据可依
打破信息“孤岛”,首先要“上链”。
经过前期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杭州征信完成了专线的连接和节点的部署,完成了140多万家本地企业的信用数据上链。
也就是说,在有效授权后,通过杭州市各征信联系点,可以实时调用杭州市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用报告。
同时,杭州征信通过专线连接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金融城域网。通过城域网,地方合作金融机构可直接查询长三角范围内信用链条上的企业信用报告。这大大增强了银行对异地客户的了解,节省了银行调整和授信审核的成本。
“为确保数据准确,信用报告实时调用、在线生成,涵盖基本信息、经营信息、诉讼信息、负面信息、资质认定信息等五大维度数据。”杭州征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链上所有征信机构中,杭州征信是第一家以接口形式实时调用政务数据,生成最新信用报告的单位。
切割
截至目前,长三角信用链已完成长三角区域8个城市11个节点的铺设,277家金融机构开户,其中65家查询使用长三角信用链,链上共享信用报告超过789万份。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长三角信用链放款金额约13亿元。
长三角征信链的上线,也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有了征信服务基础设施,为大数据征信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悉,长三角征信联盟将开展长三角地区征信市场需求调研,收集整理联盟成员单位征信产品提供和服务能力清单,围绕中小微企业需求,逐级研究区域合作产品,形成产品模板,更精准地服务企业融资需求。
“未来,我们还将探索将信用信息链条向供应链、政府采购、商务合作等非传统信用的商业领域延伸,满足普通主体异地查询企业信用报告的需求,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杭州市征信相关负责人说。